温州鞋企洗牌之后迎接春天

 每年的5~7月,都是制鞋企业的淡季。但今年,温州不少鞋企的淡季提前结束近20天。“6月底,我们的订单就排到了8月。7月初开完订货会后,订单已经排到了11月。”康奈集团副总裁郑莱莉说,很多订单只能拒绝,实在安排不过来。

    不光康奈,温州几家大的鞋企,最近生产形势都是一片红火:红蜻蜓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了30%左右,下半年势头也不错;奥康搭乘奥运快车,订单也已经接到了年底。

    尽管同样遭遇了原材料涨价、银根缩紧等寒流,但经历过多重坎坷的温州鞋显然已有一定的御寒能力。从1987年武林广场火烧温州鞋,到屡次遭遇反倾销,温州鞋企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默默改变着自己。当很多不够身强力壮的小企业还在忙于“过冬”时,温州的品牌鞋企已经先人一步,屹然挺立。

    市场,相信适者生存。

    秘书长:最近忙得很开心

    谢榕芳是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跟温州鞋企风雨同舟了二十多年。今年来,已经数不清跟温州鞋企开过多少次会,陪多少国家、省里的领导考察,汇报了多少次情况。“去年年底至今是太累了,身累,心累”。

    尽管最近依然很忙碌,但匆忙间却有了份轻松。说起温州鞋企创牌的这几年,谢榕芳的嗓子都感觉比平时更润:中国十大鞋王,温州占了六个,温州称为中国鞋都,是名至实归。这些成绩是多年积累下来的。

    曾经有人恐慌:“鞋企倒闭潮”要来了。为此,上半年谢榕芳一接到各路媒体的记者电话就头疼。最近,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做了一个行业分析:目前温州鞋企倒闭只发生在部分小企业,是产业洗牌的结果,规模较大的企业则呈“强者恒强”之势。

    据谢榕芳掌握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倒闭、转产的鞋企有170家左右,都属于C类企业,即“自由发展型”小企业。A类“重点扶持型”和B类“引导发展型”鞋企,目前发展还比较稳定。谢榕芳说:“对于前几年花钱花精力树品牌的鞋企来说,今年的洗牌或许还是件好事。不过,他们也需要尽快适应新环境。”

    尽管温州鞋业确实也面临困难,谢榕芳表示绝不会有什么“倒闭潮”。来自亚洲鞋业协会的信息显示,1年来广东已有近千家鞋厂及配套企业歇业倒闭。其中,东莞1000多家制鞋企业中有200~300家倒闭。“广东倒闭的鞋企绝大部分是台资企业,厂房是租用的,而且同时也经营其他行业。而温州鞋企都是土生土长的,有自己的厂房和客户,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放弃。另外,温州不少鞋企已经营二十多年,经历了几轮脱胎换骨,有了相当的抗风险能力。”

     7月份,康奈、奥康、红蜻蜓、吉尔达等温州鞋企都召开了订货大会,反响热烈,订单稳定增长。这也证实了谢榕芳办公桌上放着的那份“2008年上半年温州鞋革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记录:全市制鞋企业共2692家,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

    员工:文艺汇演给订单让路

    安徽人小刘在康奈集团工作5年多了,如今已经是康奈集团某车间副主任。他说,最期待的是每到淡季,工厂里总有一连串的活动,运动会、茶话会,还有一年一度的文艺大汇演。

    不过,今年有些例外。7月初,他就明显感觉到今年的淡季比往年忙碌,原本7月份要举行的文艺大汇演,也给订单让路了,这两天还经常要加班加点。不过小刘心情不错:多劳多得,文艺汇演看不成,年底多赚点,好给家里再添点电器。

    举步维艰的小鞋企由于成本上升、订单减少、员工难招、又没有自己品牌,因此支撑不住。经过一轮洗牌之后,规模较大的鞋企相对市场空间更宽敞了,“开工情况良好,产销两旺”:去年奥康的皮具销售增长了100%、皮鞋销售增长40%,即使在今年这样的不利条件下,上半年度皮鞋销售增长也达到了30%以上;康奈今年的订单已经接到了11月份;红蜻蜓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了30%左右……

    “温州的今天就是浙江的明天。”省经贸委一负责人前不久接受记者采访时刚讲过这句话。在温州地区13个特色行业当中,温州鞋名列前茅,去年的产量是12亿双,几乎能供中国人每人一双鞋。

    “产销两旺”背后,是曾经立志雪耻20年前“武林门焚鞋”的决心。那时候温州鞋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被很多城市“驱逐出境”,几乎给温州鞋带来灭顶之灾。“若不是当年一把大火把温州鞋打入谷底,或许今天温州就不会有这么多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谢榕芳说,近几年温州鞋又面临一次次反倾销,一路坎坷走来,能坚持到今天的企业一定有过人之处,因此今年这个“冬季”,对他们来说只是经历的又一场考验而已。

    三个牛人的越冬高招

    郑秀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一个月前,康奈皮鞋专卖店在澳大利亚开出2家专卖店,7月底又在新西兰开了一家。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都不太好,但康奈总裁郑秀康并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

    自从2001年2月,康奈成为温州第一家在国外开专卖店的鞋企,如今康奈已有300多家国外专卖店。而近年来,不少温州鞋企都想让自己品牌迈出国门,却一直没有成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前几年,真的很辛苦,那时来店里消费的,7成是在海外的中国人。现在,我们的海外门店店长、店员都是老外,90%以上的客户也是老外。”郑莱莉说,他们在国外走的是高端路线,设计、材料都采用了国际元素,利润比较高,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康奈在国内的专卖店更是超过了3000家,“专卖店稳定增长,这部分订单每年也跟着稳定增加。”
郑秀康在业内一直很低调,就像消费者对康奈鞋的印象一样,产品质量好但不够时尚。不过这个局面也在悄悄改变,如今女儿管营销,儿子管研发,消费群越来越广,去年年底刚推出的动感舒适鞋,就成了今年拉动利润的新产品。“想要维持良好的利润,推新品显然是最好的方式。”

    如今,康奈正在筹办零售学院,准备对终端投入更大的精力。

    钱金波:一年花2亿搞研发

    2亿元,要卖掉多少双鞋子?然而近年来,钱金波每年用在研发上的费用就达到这个数字。

    今年,中国鞋业终端营销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日益高涨的租金压力,单店业绩在不断下滑,再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鞋业品牌的利润面临巨大压力。

    钱金波手上有个调查表,国内二线城市商业店面年租金平均价已超1万元/㎡,有的地方甚至达到2万元,就连国内三线城市平均年租金也达到了4000元/㎡。这样的租金水平,单一品牌的鞋类产品已经很难支撑。同时,品牌间的恶性竞争,更是让所有企业都喘不过气来。

    红蜻蜓为此创新推出了终端集成销售模式,把红蜻蜓品牌下各类产品集中展示,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目前,红蜻蜓已经在全国开出近百家集成专卖店。

    以红蜻蜓台州时尚GT(集成)概念店为例:开业半年内同期营业额增长48%,“平效”(平均每平方米的销售金额)提高25%,客流量比以前增加了25%。而原本需要几家门面的成本,现在只需要一个。

    这个方式,也被温州不少鞋企业运用,把旗下多种鞋品牌集中在一起销售,避免浪费。

    王振滔:借势奥运更上一层楼

    记者从奥运会前两周就开始联系王振滔,中间只接通过一个电话,当时他正赶去见两个国际新客户。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希望能在“家门口的奥运会”沾点光,向“世界品牌”的目标冲锋。奥运会开幕式前,当这个敦厚的温州人站在飞人刘翔身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出“2008,看中国脚步”时,奥康这个品牌已向世界亮相。

    为了能够充分借势,王振滔下手有点“狠”:从拿下奥运皮具供应商资格到随后展开一系列推广活动,请刘翔当代言人、奥运广告投入等,前前后后投入超过3亿元。以一双鞋均价300元来算,相当于要卖出100万双鞋。一般而言,企业拿下奥运赞助商资格后的后续投入是前者的3倍左右,奥康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

   “虽然短期内要收回这个投入不太可能,但去年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们的品牌美誉度上升了8.63%。”奥康集团品牌规划中心总监罗会榕说。

    品牌响还得让消费者有更广的消费渠道。近日,奥康集团开出了温州鞋企第一家网络商城奥康网络商城,让温州鞋第一次“触网”推广。

    去年,王振滔投入300万,研发出量脚定鞋器——量脚定制做出来的鞋子,肯定最舒服。王振滔想象着:哪天,奥康店里只摆一台电脑,顾客量好脚型,选好鞋子的款式、颜色、材料,定制后送上门。“只要有了脚型库,来消费过的顾客以后只要上网选鞋样就行。”

  据了解,目前量脚定鞋器因为成本太高,只在奥康个别店试用,但网上商���已经腾空。

    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温州市鞋企销售方式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批发制,发展到厂商联营、特许经营制、导入连锁专卖。而王振滔这次创办的网络商城可以说是营销的最高阶段,温州鞋从此进入立体营销时代。

    “让几千万双脚的脚型数据,都留在奥康的电脑里,”王振滔说,“让它们的主人成为奥康的终身顾客,这才是我最想获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