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华联商厦 为温州商业开辟新航道

 

 华联商厦带来崭新的商业模式在温州迅速壮大,温州人商业消费理念革命性的更新

  1990年9月的一天,《温州日报》头版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温州华联商厦昨开业”的消息,肩题为:“我市规模最大的国营综合性商业企业”。在众多老温州人的眼中,这气派非凡的百货商店给他们带来了无限惊喜。城市化进程主要靠商业化进程来体现,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依靠商场、超市的发展来体现。关于商业的诸多元素在温州能够有如此快速的体现和发展,温州华联商厦这艘商业大船的曲折“航行”功不可没。 
 
  “大航船”驶入温州

  当年家住市区县后巷的戴老先生是个退休老教师,他记得温州华联商厦开业第一天,他像往常一样从海坛山晨练下山,溜达到人民路,发现南站那一带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人民路上的华联商厦开业了。戴老先生随着人流跟进了华联商厦。老先生曾经在上海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见识过上海的华联商场,但是,当他迈进这座崭新的商厦的时候,还是为之一振:1万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井然有序,高挑十几米的中厅气派非凡,温州商场第一条自动手扶梯、第一台中央空调、第一套自动消防系统……在舒适的环境中,老先生乘着自动扶梯,一层一层逛了个遍:1至4楼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五金交电、副食品等应有尽有。除了人民币购物区,还设有外汇购物商场。5楼是面积为17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总会,有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还有餐厅。

  当时还是小姑娘的伊女士回忆,开业当天,她随父亲也慕名来到华联商厦,因为没见过自动扶梯,她怎么也不敢乘,父亲在后面推了一把,她才既惶恐又新奇地顺着自动扶梯上到2楼。这一幕虽然已过去近20年,伊女士仍记忆犹新。当天,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件盛事。

  “华联人”感恩的心

  金占现在是浙江康辉国旅温州分公司总经理。从1990年到2000年,他亲眼见证了温州华联商厦的兴衰沉浮。

  1990年,温州小伙子金占高中毕业了。那一年他很幸运地成为浙南最大百货商场——华联商场向社会千挑百选招考的第一批员工。

  金占记得当年自己是如何喜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的,就连休息日都要穿上单位的制服到商场去。单位当时的制服是最时髦的西服衬衫配领带,每天早上员工上班之前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金占说当时每天早上去上班,一股自豪之气油然而生:我是温州华联商厦的员工。

  事实证明,金占他们的自豪感是由衷的,更是有道理的,短短两年时间,1992年华联商厦的全年销售额达到了5800万元,成了建国以来浙南地区首个跻身全省“商业十强”的国有商业企业。1993年前5个月,销售额已超5000万元,再创浙南商业企业的最高纪录。

  金占因为工作出色,后来被单位保送到杭州上大学了。

  两年后学成归来,楼还是那幢楼、地还是那个地,但是,金占眼前的华联商厦已经更名为“温州和士广场”,成了温州第一家国有中外合资经营的改革试点企业。在此之后,金占照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在企业,跟随企业几度沉浮,一直到2000年华联解散,他从企业“买断”为止。

  “新商业”的交响曲

  当年曾经轰动一时的温州华联虽然在改革的浪潮中因为还不善水性,折戟沉沙了,但是,华联的改革试点无疑为温州新商业开辟了一条正确的“航道”,华联的“试水”,使得后来的开泰百货、

  时代广场以及“好又多”等中外合资、股份制、台资等超市商场很快适应了温州这一方水土,蓬勃而健康地发展、崛起。   

  华联虽然在几度沉浮后淡出了温州人的视线,但是,它却培养了温州人一种崭新的商业理念:原来百货公司可以由个人经营的,买东西可以自选商品而不是由售货员递到手里的,原来香港人台湾人乃至外国人都可以到我们这里开商场的……于是此后,我市的零售市场出现本质性的变化:一是零售超市增多;二是现代综合百货涌现。

  上世纪90年代初,大江南、东大、一龙……市区陆续涌现出了一批民营超市,以人本、民丰、华联、木子等为代表的民营连锁超市在我市迅速崛起。1999年,台资零售企业好又多量贩进驻我市,后又在市区大南门和欧洲城开出两家连锁门店;2002年,我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世纪联华进入我市,并陆续在市区开出三家超市。

  就在大型超市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市的现代百货业也开始起步。1998年1月,开太百货在一片争议声中开业。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这种现代经营模式开始为市民接受。2002年12月,时代广场开业时市场已相当成熟。去年下半年,市区一下冒出了多家百货市场——嘉乐、丽姿·华都、动感前线、联合百货以及从外地过来抢滩的银泰百货。

  有业内人士说:城市化进程主要靠商业化进程来体现,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依靠商场、超市的发展来体现。关于商业的诸多元素,在温州能够有如此快速的体现和发展,温州华联商厦这艘商业大船的曲折“航行”功不可没。

  ◆备忘录◆

  温州华联商厦改革试点之后,温州的三产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

  温州市统计局有一组关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数据。

  1980年以前我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居国民经济的末位。在1980年以前,我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二三”序列,第三产业在GDP中不仅比重低,而且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197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2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21.5%。1980~1990年工业主导经济时代,第三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序列由原来的“一二三”结构,开始进入“二三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到1990年开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91~2003年,平均每年递增17.4%,比上世纪80年代提高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每年提高0.75个百分点,并有6个年份三产增幅高于GDP增长幅度,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大幅提高,意味着无重量的劳务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在扩大,这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