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海外参展路
说现在是“会展时代”,也许还言之过早,但中国企业的会展意识,的确已经在近几年中被调动得激昂不已。不仅国内的各式展会开办得如火如荼,不少企业更早已走在了通往世界的参展之路上。
企业选择了境外参展,也就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这是一场比细节、比专业素养的游戏,任何一点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葬送好局。并且,近年来展会上频频出现的知识产权风波,也在不停地折磨着企业的神经。
然而,这也是一条充满着希望的道路,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企业海外参展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积极的一面正开始越来越显露端倪。当企业海外参展的脚步越走越稳健之时,这条希望之路必将大有可为。
境外参展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毋庸多言,然而,在通过展会接触到更多国际客户、了解到最新的行业动向时,中国企业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风险因素。
海外参展,前路漫漫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于“会展经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每年广交会上人头蹿动的热闹景象便足以证明这一点,而另一个显著的改变是,更多的企业开始将参展的脚步迈向境外,在他们眼里,国外许多知名展会相较与国内方兴未艾的会展来说,无疑显得更加成熟、专业,因此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20000家企业参加各种境外产品展会,足迹遍布全世界60多个国家。
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频繁地参加国际产品交流,在经验逐渐累积的同时,关于参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展会?如何做出合理的预算?该派遣哪些参展人员?选择哪种形式参展才最经济?这都是中国企业走出海外参展第一步前,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而相比较于这些企业还能够加以控制的问题,另外一个事实更加值得中国企业们小心防备。近年来,我国屡屡有企业在海外参展时,不慎跌落“知识产权”的风波之中,轻微的将被勒令禁止参展,严重的甚至遭遇了当场拆掉展台的命运,不仅没有达到宣传产品、宣传企业的效果,反倒在国外众多同行面前当众出丑,严重影响了企业声誉,造成的损失不可估计。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同时也会关掉一扇窗。”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国际展会与中国企业之间,在通过展会接触到更多国际客户,了解当今最先进产品的趋势时,中国企业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风险因素。而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参展之路能否越走越宽广的关键所在。
如何选择展会?
大多数企业对海外参展的效用都不存在疑问,但让它们头疼的是,该如何找到一个最有价值、最值得前往的展会?经常有企业会在这个问题上栽上不少跟斗。
海外参展与国内参展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花费较高,一是影响更大,而这种影响,也体现在负面影响上。因此,一旦参展企业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造成巨额浪费,甚至为自己企业的形象抹黑。而要想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就需要企业在参展之前做足功课。这话说起来简单,可落实下来却并不容易。
2004年,我国一家中成药企业兴冲冲地跑到瑞士参加一届药品博览会,可一到会场,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就傻了眼,原来,此次会展是以原料药作为展览的主题。
可想而知,这家企业的展台在参展的几天中门可罗雀,甚至还有国外厂商向他们投来疑惑的眼光。遭遇到这样的尴尬,可以看出备展人员的事前准备工作实在马虎。而相比这种对展会情况都没把握清楚的“个案”来说,备展人员更应落实每个展会的宣传情况和其实际有无出入,避免有上当受骗的情况发生。前些年,我国某纺织品企业赴中东参展,会展方寄来的资料上保证展会的规模、设施以及参展企业数量都在该行业的展会中颇具竞争力,但等到我国企业达到现场后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宣传资料上那么“美好”:稀稀拉拉的几个展位、陈旧的展馆设置以及稀少的参观者,这都表明了一个信息,这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事后,虽然该企业负责人通过与会展方不断交涉,最终挽回了一些损失,但潜在的机会成本损失却是无可挽回了。
去海外参展,就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人生地不熟”的局面,等到事到临头时才开始后悔无疑太迟,因此,事先的考察工作必不可少。海尔、海信的经验可以作为广大企业的参考。这些大型公司,都设有专门的会展事业部,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所负责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展会做出筛选和考察。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派遣专人到会展方的实地考察,即使做不到这点,也应该利用资源,找当地的客户或合作伙伴代为考察,若两者皆无法实现,也至少应该要求会展方寄来详细的影音图象资料,确保能事先对展会的情况“眼见为实”。
一般来说,海外展会中出现的骗局大多在一些会展经济刚刚兴起的国家,而在一些会展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国家,由于市场的监管、行业自律以及口碑累积程度都相对较高,因此出现骗局的情况十分罕见。德国就是其中之一。而我国企业也看到了这点,根据德国展览业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展览会最大海外参展企业来源地。统计数字显示,在2006年德国展会海外展商来源地的排名中,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中国共有13900家企业参展,远超第二位意大利的10127家。我国企业青睐于德国展会,当然不仅是为了不受骗,或者是因为德国展会更具专业素质,还要看到,德国博览会不仅仅是开拓德国市场的桥梁,也是开拓世界市场的良机。德国许多重要的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进货商,展商在这里与来自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州甚至可以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中国公司做生意。这也就形成了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投身于德国展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