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云岭茶农遭遇“三岔口”

    种茶效益欠佳,改种竹笋节省人工,种柑桔收益最大

  英德云岭茶农遭遇“三岔口”

  早春二月,茶树还没有吐出新芽。说是农闲日子,但李桂芳也不时地到自己茶园里转悠,细心查看茶树长势。

  李桂芳是一个有着近十年种茶经验的老茶农,在英德市云岭镇承包着20多亩的茶园,对自己的茶园简直就像亲生儿女一样呵护,悉心照料。可是,近几年茶叶效益一直不好,不少茶农都外出打工谋生,部分农民也正考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如今,像李桂芳这样能够坚持着种茶的农民已经很少。

  种茶收益不如水稻

  云岭镇位于英德市北十几公里外,曾经是一个产茶大区。从这里出产的红茶、绿茶都扬名全市。不过,近年来由于茶叶的产量减少、效益低下,很多茶农都纷纷砍掉茶树,改种其他作物。

  在李桂芳家,好客的老人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喝的春茶来款待记者。他说,去年春茶产量不高,家里没留多少,这些都是卖剩下的。由于去年雨水较多、气温偏高等原因,夏茶与秋茶的产量,比往年都少。茶叶产量不高,但价钱也没比往年好。用李桂芳的话来说,种茶只能保证全家人不挨饿。

  不过,英德市茶业局的黄国干副局长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种茶还是好出路,关键是改良品种,改种效益好、市场畅销的高香茶品种,如英红九号、英州一号等。

  “现在种茶,很多都种英州一号,才能卖出好价钱,但是每株苗都要5、6毛钱一棵,拿不出那么多本钱来改种啊。”李桂芳嗟叹道。据介绍,李桂芳现在的茶园大部分是云南水仙、台湾中叶、白毛尖等一些常规品种,这些茶叶每斤3元都卖不到,有的品种甚至每斤只卖几毛钱。

  据调查,附近不少茶农都有类似李桂芳的苦恼,品种落后,却没有资金投入,种茶只能求一个温饱。茶农纷纷感慨:“每亩茶园赚1000多元,收益还不如种水稻好!”

  改种竹笋还是柑桔

  种茶效益不好,云岭镇的很多茶农选择了放弃这种传统的作物。他们有的选择了种笋竹,有的改种了柑桔。

  记者在在云岭镇虎迳村现场看到,村里房前屋后均栽满了高高的竹子。据村民邓石金说,他承包了村里的80多亩笋竹来管理。过了清明节,这些竹子根部都会冒出大大小小的竹笋。据了解,几年前这片笋竹地里全部种的都是茶叶,后因茶叶效益不好,才将茶树砍掉,全部种上笋竹。

  笋竹的收益要好过茶叶,而且还节省人工。邓石金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棵竹子每年可以卖到300元的竹笋,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至少有150元的利润,而每亩地大约有25棵竹子,一年一亩竹园至少可赚到3000元。

  不过,当地的村民张平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种茶效益不好,但种笋竹回报时间长,一般要第四年才有收获,都赚不了很多钱。他自己在云岭镇承包了1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柑桔。而且,最近几年柑桔的效益相对较好,每年的价格都在上涨,加上张平的细心管理,产量逐年增加。按照每斤2元的售价计算,每亩地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

  改进种茶生产模式

  笋竹的收益平稳,还节省人工;柑桔效益相对较高,很多人都在改种。云岭镇的传统作物茶叶的地位由此一落千丈,已到了难以选择的“三岔路口”。但有些茶农对茶叶还是抱有很强的信心,他们认为,茶叶虽然比不上柑桔等赚的钱多,但总比以前还是有钱赚的,而且高香型的茶叶品种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广东农垦集团上茗轩茶叶有限公司云岭茶场场长林国发对记者说,公司看好云岭茶叶能够持续发展,主要是有其传统的品牌。但林国发强调,要想云岭茶叶的品牌不丢,关键是改良品种,加强管理保护茶园面积。目前,该公司按市场价回收产品加工,先后组织了100多户农民种茶,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英德市茶叶发展推广中心业务股股长郭满华的意见与此不谋而合,他认为现在茶叶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增加,种植茶叶仍然大有可为。郭满华对茶叶与柑桔的种植模式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将茶叶与柑桔的优势结合起来,部分种茶叶,部分种柑桔,这样就可以旱涝保收,两者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