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博称王搅局中国啤酒三国

    英博称王搅局中国啤酒三国 华润雪花失去冠军宝座 青啤傍上啤酒老大 预期燕京与外资合作难免

  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Inbev,下称英博)用资本证明了其才是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7月14日,英博宣布以5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下称A-B),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同时在国内也一举超越华润雪花,占据第一把交椅,国内本土品牌以往三足鼎立的格局开始终结。

  拿下A-B,英博也将其中国业务收归囊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青岛啤酒,英博间接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双方从原先的竞争者,变成了既竞争又合作,而且英博能否甘心屈居第二,则存变数。

  与此同时,实力较弱的燕京不得不陷入英博和A-B建立的“包围圈”中。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最大的考验是燕京,在英博和华润雪花、青岛的挤压下,或许不得不改变与外资合作的态度。”

  英博或谋青啤控股权

  7月14日,英博和A-B联合宣布,双方达成协议,英博将以每股70美元的价格收购A-B,收购价合计将达到520亿美元,合并后新公司公司命名为“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A-B旗下“百威”(Budweiser)将成为新公司的旗舰品牌。

  此次收购完成后,新公司年产啤酒量将达4600万千升,占据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啤酒市场。其在中国也将超越华润雪花,占据20%-25%的份额,成为国内啤酒行业的新霸主。

  收购A-B公司,英博不仅拿下A-B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从而也将其持有的青岛啤酒27%的股权收归囊中,同时也将深入青岛啤酒的腹地。

  英博进来后,如何协调与青啤的关系,英博是否会遵守A-B与青啤的约定?为此,本报记者多次拨打A-B公司大中国区总裁程业仁办公室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而7月10日,程业仁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也都回避了英博收购所引发的股权变更以及与青岛啤酒的关系。

  此前,A-B公司在青岛啤酒中占有两个董事席位,这次A-B易主,其持有的董事席位也将相应转给英博。之前,A-B公司与青岛的合作并不平静,A-B曾多次谋求增持青岛啤酒,以达到控股,双方为此多次上演控股与反控股的争夺战。这次,该股权易主英博,或将上演新的争夺战。

  对于英博收购A-B,青岛啤酒也是如临大敌,公司上下对于采访大都不予明确回答。记者多次拨打青岛啤酒董秘张学举的手机,都是无人接听。

  而对于英博成为公司二股东所引发的变数,青岛啤酒公关部负责人孙静表示,“不好说,只能看收购的进展”。目前英博是否与公司接触,孙静都予以回避。随后其给本报发来的书面回答也都是外交辞令。

  酒类营销专家万兴贵表示,A-B一直未放弃控股青啤,英博进来后,作为控制中国市场的快捷途径,有可能会谋求控股权。不过,青啤作为本土最知名品牌,英博能否如愿还很难说。

  “对于青岛啤酒来说,比较敏感,一方面竞争,一方面又要合作,产品线怎样拉开是个问题。一旦英博在国内的整合完成,青啤的压力一下就会出来。”CBCT品牌营销机构总裁李志起表示。

  燕京或与外资结盟

  英博并购A-B,国内啤酒行业格局为之一变。以往由本土品牌青岛啤酒、华润雪花和燕京啤酒所构建的“三国鼎立”局面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将是以英博为主导的新三国争夺局面。

  由于燕京在三大品牌中实力较弱,再加上没有外资巨头做后援,其所受的冲击最大。万兴贵认为,要想不被边缘化,燕京需要重新考虑战略,选择是与国内企业结盟还是引进外援的关键时刻到了。

  据了解,2007年,英博在中国的销量达400万千升左右,而A-B在中国的产量有近300万千升。国内啤酒产量最大的为华润雪花,其销量为690万千升,其次为青岛啤酒,实现销量505万千升,紧随其后的为燕京啤酒,销量为402万千升。英博并购A-B完成后,无论产量上还是区域布局上,都是最大的。

  而且对燕京更不利的是,7月10日,A-B公司投资兴建的百威啤酒(唐山)有限公司破土动工,其一期产能达31万吨。而程业仁透露:“一期建设完成后,二期建设也会适时启动,二期产能将达50万吨。”英博进来后,作为布局华北的桥头堡,继续扩产是预料之中的事。而这对燕京来说,核心市场北京不得不面临其旗下各种品牌的轮番冲击。

  燕京啤酒董秘办一人士表示,产品的竞争力需要品牌支持,不是靠规模,英博并购A-B,对国内行业的中短期影响不是很大,长期的影响还不好判断。

  业内人士认为,在收购A-B之前,英博在国内的产量与燕京不相上下,在福建等地更是直接竞争,现在再加上A-B的布局和品牌,直接竞争的区域已经扩展到燕京所有区域,这对燕京来说,已形成了“包围圈”。

  不过,燕京啤酒董秘办该人士表示:“英博和A-B合并后,品牌众多,管理的难度加大,如果整合能力强,会产生协同效应,对国内企业会产生很大冲击,我们认为,他们形成合力的可能性不大。”

  “近两年,燕京的利润率和市场份额徘徊不前,燕京目前这种情况不是长久之计。”李志起表示,啤酒行业门槛不高,不一定要保持所谓民族品牌,要想往更高的品牌发展,在资本和技术层面,燕京还是需要借助外资品牌的力量。他预测,燕京的最终结局,“一定会与外资品牌合作”。

  万兴贵认为,目前燕京只有3条路可走:一是通过迅速扩张整合二线品牌,二是与华润雪花和青岛结盟,三是与国际品牌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万兴贵看来,第一条路可能性不大,燕京一直在并购整合上谨小慎微,另外其本身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支持并购。第二条路,与华润雪花和青岛结盟,并入其中一家,具有可取之处,但这取决于燕京的态度,很难实现。事实上,由于地方政府各自的利益考虑,要其放手可能性很小。

  最后一条路只能选择与外资合作,之前,曾传出喜力、英博等多家外资与燕京谈判拟入股,但燕京方面多予以否认。万兴贵认为,与外资合作的可能性最大,现在外资品牌在国内都形成派系,不排除与青岛系、华润系背后的英博和SA-BMiller联姻,如果这样,也就与青岛和华润雪花变相结盟了。

  不过,燕京董秘办该人士表示:“我们还没有考虑与外资合作。”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事实并非如此,之前燕京与多家外资都有接触,可能开价未获燕京满意,结果无果而终。

  据了解,燕京比较缺钱,其产能扩张也都是借助股市融资来实现,日前,其定向增发融资17.9亿元刚获证监会批准。万兴贵表示:“未来发展战略受青岛和华润的挤压比较大,如果近期不尽快作调整,燕京就比较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