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地产:未来几年或将向两极发展(图)
香港时代广场是世界著名的商业区
上海闸北商业地产也同样是成功典范
在北京的四环,有这么一个地方,因为有一个大型的发电厂,不少人去看了后,得出结论。第一,这个地方做住宅还行。不做住宅的话,就开大超市。实在不行,就只能做专业市场。但同样一个地方,另一个人却顶着压力,硬是把它做成北京CBD的核心区。现在,这个发电厂的边上有两个超五星级的酒店,有三个北京市最高档的写字楼,有中国最好的百货商场,还有北京最贵的公寓,这就是北京的华贸中心,一个被商业地产商造就的城市财富故事。
一块普普通通的地,在商业地产的带动下,成就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就在三月底,第三届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年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的商业地产巨子一起探讨了中国商业地产的未来。
未来几年商业地产会向两极发展
要么是做“个性化的商铺”
要么是“大型的、低价格的店铺”
“平常在百元商店买东西,但是对于室内用具的奢华就有份执著;平常在身上穿的是大众品牌的衣服,但就是想要个名牌包;平常都吃超级市场的廉价品,但对味噌、酱油又非常讲究……”这样的生活习惯,会不会让你想到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对了,这就是所谓的“M时代”。在劳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崩溃之后,收入阶层的分布即往低层和上层阶层上下移动,迈向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谷的“M型”社会。美国在“里根革命”之后,这种趋势格外显著,日本在20年后也沿袭了这股潮流。而现在,这股潮流,也逐渐影响到了中国中低层收入者的消费习惯。
“托朋友从香港代购了一个GUCCI包,是我3个月的工资啊!”张女士是公司的一名会计,按照收入计算,每年5万的年薪并不算高。而用购买奢侈品来作为对自己的一种“犒赏”,绝对不是第一次。“享受‘偶尔的奢侈’,在现代社会也不足为奇。”的确,即便是收入属于中低阶层的女性,也会不惜花费大价钱购买奢侈品。而这种新奢华主义之风,正在国内开始盛行。除了“偶尔的奢侈”,还有一种新的消费习惯也迎合了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习惯,就是“感觉好并且价格低”的心理。在日本的零售业态当中,自然厨房就是其中一例。自然厨房是百元商品专卖店,贩卖的都是让顾客感觉只在精品店、Iterior Shop才有的好商品。精品店、Iterior Shop所贩卖的都是产自意大利、北欧国家或是日本的商品,价格都不低。而自然厨房的商品,在感觉上达到了这些商品的标准,但通过在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进行生产来降低成本。比如近几年,在国内刮起风潮的“ZARA”、“H&M”等欧洲品牌连锁店。
“代表社会富裕和安定的中产阶级,如今正在快速消失,约有八成人的生活处于中下水准,M型社会由此形成。”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的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的消失的危机和商机》中提到。而来自日本的中海首家商业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三宅设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日本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消费“两极化”现象。在商业地产的规划中,社会大环境下的人口结构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结构业态的变化。而M时代的到来,直接导致了商业形态的两极化。“一端是大型的、低价的卖场或者MALL的业态,另一端则符合一些个性比较张扬的消费者的店铺。”所以,一些店铺正在朝着大型的卖场或者商场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