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转型 上海华联称不会退出北京市场

据供应商反映,上海华联近20家标准超市将全面退出北京。上海华联总部则告诉本报,公司只是关闭个别商店,属于正常的策略性调整。“我们边调整边发展,推进在北京的转型。作为一家全国性公司,我们不会退出北京市场。”11月30日,主管上海华联超市的百联集团超商事业部总经理华国平说。

    上海华联于2001年进入北京,当时计划3年内在京发展大型卖场、食品超市、便利店500家以上。经历了最初两年的大举扩张后,上海华联增长乏力,不仅未能实现开店目标,而且在今年5月因亏损严重,先行关闭了20多家便利店。此次陷入关店风波的是标准超市。

    已有13年历史的上海华联是零售业最早迈出全国扩张步伐的企业之一,在其之后,上海联华、北京东方家园、天津家世界等区域性企业纷纷全国布局,但暂历辉煌后均不同程度地陷入低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对全国性商业连锁企业而言,调整期已经到来。

    退出还是调整

    11月29日下午,位于北京鼓楼地区的西单商场上海华联超市(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六铺炕商场冷清而凌乱。店内1/3的货架已经空置,顾客稀少,不时有供货商来到楼上的公司总部结账。

    相似的景象也在上海华联的其他店面出现。在上海华联和平里商场内卖了10年彩票的一位中年女性说,这里最近几年顾客一直不多,她的彩票生意也受到了影响。位于北京北部的上海华联天通苑商场已经开始清仓甩卖,但仍鲜有顾客到来,而对面的西单商场天通苑店则生意兴隆,家乐福大卖场也即将落户附近。

    多位供货商证实,上海华联在北京的近20家标准超市(商场)即将停业,他们已基本和各单店结清货款,并停止供货。至于下一步这些店铺如何处理,上海华联没有向供货商公布消息。

    上海华联总经理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和北京公司总经理李松全均对本报表示,公司只是在北京进行正常调整,并非所有门店都将停业。但他们不愿透露具体的关店数量和调整计划。

    华国平则明确表示,关闭北京个别标准超市是正常的工作步骤,公司下一步将对北京地区的超市进行转型和升级。华国平否认了“华联关店是在为联华、华联整合铺路”的说法,并表示,华联、联华重组目前没有具体方案和时间表。

    西单商场上海华联超市(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2月成立,股东由北京市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组成,其中上海华联控股77%。借助这家合资公司,上海华联进入到北京市场。最初两年,上海华联在京经营良好,扩张迅速,但据上海华联2005年报显示,当年其在北京地区的销售收入2.4亿元,亏损1707.68万元,亏损额占到全公司的一半左右。年报还披露,北京公司正在对业态和网点布局进行调整。

    转型刚刚开始

    不少曾到上海华联标准超市购物的顾客都有相似的感受:这里既没有大卖场的齐全商品和低廉价格,也不具备便利店的优越位置和良好服务,不容易吸引顾客。华国平认为,上海华联进入北京之初,标准超市的顾客定位较为宽泛,但2002年后大卖场和便利店异军突起,使得标准超市的定位更加模糊,业绩也受到影响。

    另据供货商反映,上海华联初入北京时,扩张有些盲目,一些店铺的选址并不合理。在经营中过于依赖上海总部的决策,难以灵活调整,以适应北京市场的需求。同时,在心态上把自己看成“全国性大超市”而不是“北京的小企业”,在与供货商的关系维护上也不够理想。

    面对困境,上海华联今年开始着手调整在北京的业态和网点布局。据华国平介绍,调整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快转型,把商品从低档提升到中高档,美化购物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对价格不敏感的中高端顾客;二是优化布局,对于不适合转型的门店进行调整,手段包括关闭、店长承包、改直营为加盟等。

    “关闭个别不适合转型的店很正常。欧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每年的关店率为3%-5%,百联集团旗下有6000多家超市,我们的关店率远低于国外。”华国平说。

    此前,上海华联已对上海地区的80多家标准超市进行调整和升级,淘汰了大量不适合超市,或者与大卖场重叠而又不具价格优势的商品。“效果很好,单店销售额增长了35%以上,毛利率也在增加。”华说。

    华国平认为,北京市场的成熟度和上海相似,需要有一大批适合中高端消费者的标准超市,而这也是上海华联的机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