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丝绸产业应如何把握新的机遇

    曾几何时,苏州国际丝绸节办得轰轰烈烈。

    由于丝绸是苏州的历史象征,文化象征和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再加上丝绸未来重要的价值,使得苏州国际丝绸节变得曲高韵远,并且和者云集。曾经吸引了法国、比利时、以色列、印度、埃及、韩国、意大利、芬兰、南斯拉夫、波兰、瑞士等国丝绸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和投资企业。

    但是,轰轰烈烈的苏州国际丝绸节举办到2003年,就不再办下去了。据组委会的某组织者透露:苏州丝绸在整个苏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丝绸每年对苏州的贡献是15亿元人民币,现在10多年过去了,这个产值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而苏州的高科技、房地产等领域却在这些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苏州丝绸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中,很可能作为牺牲品被牺牲掉。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超德认为:“丝绸已经做不了苏州的支柱产业了,充其量可以称为苏州的传统保护产业。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有些可悲的,苏州有着悠久的丝绸文化和雄厚的丝绸产业基础,但最高档的丝绸却产自意大利。多年以前,我认识一批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的丝绸设计师,他们当初在业界的地位非常令人崇拜,你怎么都不会想到,现在,他们几乎都失业了,有的甚至生活很困难,退休工资很低。”李超德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丝绸已经成为苏州的鸡肋,它们要么被摆在地摊上,要么被摆在博物馆里。在某种程度上,苏州已经把丝绸文化的传承任务拱手让给了杭州。这个任务很艰巨,但是必须有人站起来完成。”一位杭州的时装评论员对记者如是说。

    怎样联结互动的价值链

    《纽约时报》曾经这样报道苏州:“已经从丝绸之府转变为科技中心,成为全球经济的高科技前哨。”而现在,苏州在整个丝绸高端领域的地位却难以为继。在某种程度上,苏州丝绸的引领地位需要更坚实的产业支撑和品牌支撑。丝绸最终产品服装和饰品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丝绸面料发展的前景。苏州有多少知名的丝绸品牌?

    “达利”、“凯喜雅”、“喜得宝”、“万事利”,这些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大型丝绸企业,与苏州将联结成怎样互动的价值链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在丝绸行业里,中低端市场虽然已经饱和,但在高端市场领域,还没有进入一个真正的实力较量阶段。因而,在中高端市场,中国丝绸品牌有进一步扩张并首先占领制高点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不是一两个品牌就能够完成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商业利益体,他们更多的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这时,行业的规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联合政府举办丝绸博览会,联合企业发布丝绸最新流行,推广高档丝绸标志等等;同时,中国丝绸也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的,如果是这样,这个城市很可能显得过于狭窄,有种独上高楼的寂寞,从而背离了中国丝绸文化非常宽广的包容性以及文化塑造力。

    如何把握新的机遇

    然而,另一方面的利好消息是:丝绸产品和品牌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面临着重新梳理的问题。不管是在丝绸产业发达的意大利还是有着悠久丝绸文化历史的中国。

    历史告诉我们,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潜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从来都是一个产业兴盛的最好保证。更为关键的是,世界丝绸产业的格局并没有最终形成,整个国际丝绸市场还大有作为,这对中国丝绸产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这是最好的时期,同时又感到希望的渺茫。”这就是中国丝绸产业的现实,一个产业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和市场面前显得有些渺小。市场能够解决的由市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解决。近十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局面,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

    目前,巴西发展起来的高品位丝在欧洲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有独特风格的印度绸、泰绸以及越南的低价生丝也具备了与我国抗衡的实力。其他如东南亚国家、部分非洲和原独联体的国家则致力于蚕丝业的发展,这些情况致使全球丝绸原料供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竞争日益加剧。那么,苏州能否成为丝绸产业复兴的集中平台?能否显示它无穷的创新力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能否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丝绸时尚中心?

    我们能够知道的是:这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以丝绸文化的优势引导丝绸产业的升级。这个优势一旦形成,时尚大师、高科技人才必将自然而然的被吸引过来,当然还有以丝绸文化为中心的世界各地品牌云集于此,从而形成兼容并蓄的独特的丝绸文化。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完成,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将被这样塑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