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优势资源 大连服装远离“恶梦区域”

     8月底,具有18年历史的大连服装节又要拉开帷幕了。虽然大连国际服装节算是中国举办最早的服装节,但业内人士认为,大连的服装产业有很好的基础,这几年发展得还不够理想,被别的地方拉下了一段距离。以下事实和数据可以证明这样一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大连为首的东北服装产业就曾创造过辉煌,当时的产业经济指标、企业规模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已有18年历史的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便是大连服装辉煌时期创办起来的,它是中国第一个大型专业服装交易展会。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全国服装企业百强目录中,大连市至少有八九个企业,而现在,只剩下大杨集团一枝独秀了。

    毋庸置疑,和江浙、福建等省企业相比,大连的服装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品牌知名度、研发或是市场占有率,差距都较大。有关专家认为,现代服装业正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市场为服装品牌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减缓了大连服装产业的发展呢?

    优势变成了“瓶颈”

    如果在地图上以大连为中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就会发现,不仅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大部分地区也都在这个圆圈之内。大连位居西北太平洋中枢,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最便捷的海上门户,是转运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的最有条件的港口,更是东北地区同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联系的水陆运输枢纽。

    这就决定了纺织服装产业较为发达的大连服装企业的业务多是做外来加工的,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品牌代工。当这些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加工基础之后,也给国内其他品牌加工,现在也可以给国际知名品牌加工。这本来是一桩在生意人看来不用发愁就有的生意,却成了大连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专家认为,大连市服装产业整体规模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服装强市中已经落后,代加工这样的产业组织形式,是造成大连与国内服装品牌发达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因为大部分的代加工而没有成批量的品牌企业出现,无法形成集团规模化的联动和聚集效应,更无法在国内形成区域整体品牌和声势。在品牌积聚的江浙一带,产业密集、品牌多、大规模生产,而大连市除个别服装企业外,总体看企业规模较小、产能较低、分布分散、品牌不多。

    更严重的是,代加工的产业形式造成了大连服装产业盈利水平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因此从大连服装企业财务数据反映出,无论是资产还是产品的盈利能力都不强,这与大连服装人才技术基础和历史地位很不相称。

    服装专家潘坤柔表示,由于大连有着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本地服装企业接纳的国外订单量普遍比较多,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断维持企业的国外订单,让企业在国内市场犹豫不前。她说:“国外订单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量大,即使是利润(加工费用)很薄,但是由于量大也能赚些钱维持企业,从而失去了创品牌的动力。”

    观念也是个“问题”

    这样的一个加工制造基地,要打造品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连服装品牌做不起来,老板的观念问题是大问题。

    大连服装企业老板都比较求稳定,不做冒险的事情。“我的企业一直做加工,收益很不错而且比较稳定,年初就可以算出来一年可以赚多少钱。”企业老板蔡先生认为,做企业就是要追求利润,加工企业管理费用低,而且比较稳定、效率高、产出也高。自己搞品牌不仅自己没有经验,而且花费大,风险也大,特别是看到有的服装企业做品牌后失败了,就更不敢去做了。

    “我们有加工也有自己的品牌。当时做品牌的想法很简单,我可以为知名品牌做加工,为什么不可以自己来做。”一位大连服装企业老板这样说。他表示,做品牌和做加工区别非常大,“代加工只要根据来样定做就行,做品牌还要自己设计和决定款式,保证产品质量,安排渠道,做售后服务,非常复杂,算起来利润并不比做加工多多少。”

    比较而言,服装企业品牌的确要自己拓展国内销售渠道,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而上述专家表示:“如果企业过分眷恋加工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也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因为仅仅做加工,企业就不会有任何创新,就不可能做品牌了。这种观念要改变。”

    剔除阻碍发展的累赘

    长期以来的代加工模式,为大连服装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患,设计和营销环节的相对滞后也直接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

    为此,大连市政府也认识到了产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大连市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竭尽全力办好中国(大连)服装纺??服装纺织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在今年的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中提到。

    有关专业人士为大连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策略。他认为,大连要发展服装服饰产业,要避免产业转移的风险,实现在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高附加值的都市型时尚产业,必须坚持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以高科技引领产业稳步发展,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服装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品牌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推进生产加工型企业早日实现从单纯为发达国家作加工逐步向自主设计、自主采购和自主出口转变。

    前不久,《大连服装纺织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在新一轮竞争中大连服装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该规划指出,大连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航运物流优势和服装节文化优势,通过提升设计和营销能力实现从“大连制造”到“大连创造”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把大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服装服饰产业都市,辐射东北亚地区的服装产业中心和国际服装产业与中国对接的窗口城市和中国服装创意产业基地。

    于是,在大连市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先后有华盈、华弛、太阳鹰等10户企业总投资2.45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获得贴息资金支持;桑扶兰、思凡、碧海等13户企业获信息化项目资金支持,碧海、东升、衫歌儿3户企业获得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

    “大连具备发展服装产业的市场、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条件,只要认准方向,不断创新,会有美好的未来。”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