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研发软着陆幕后 市场和政策的平衡

 

  截至目前,业绩瞩目的<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仍然没有正式出台,虽然"十一五"已经过去一年半的时间。

  "<规划>目前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可能是由于程序的问题。"7月25日,国家发改委汽车专家组组长张书林对本报记者说,"在汽车行业的内部会议上,<规划>已经下发到企业。"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而<规划>起草工作在2004年已提前启动,但是<规划>中关于发展自主品牌的内容,以及规划目标遭到了部分跨国公司抵制。有知情人士透露,跨国公司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自主品牌和进行自主创新,他们认为"合资企业在目前的中国市场还有多大机会难以预测"。

  但仅一年之后形势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当初的不理解转变为支持合资企业创建本地化品牌,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化研发,这应该是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分析认为。

  市场和政策的平衡

  2006年上半年,正在草拟的<规划>对自主研发进行了细化要求,尤其是"争取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的初步规定,深深刺激了跨国公司,他们感到合资企业的市场机会将会失去。

  作为国家产业政策智囊团成员,冯飞在工作中已经察觉到了这一情况,"跨国公司对中国大张旗鼓的自主创新以及发展自主品牌行为,持有一种不可理解的态度。"

  但是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的持续高速增长,也在改变跨国公司的看法。自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发展呈现出多层次特性,跨国公司现有的产品已经很难满足这种特性,在国内两大车展上已经出现了跨国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车型。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同比增长27.6%,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丰田中国事务所总代表服部悦雄在汉兰达的上市发布会上甚至表示,中国汽车产量在今年估计会达到900万辆,甚至有可能达到或超过1000万辆。服部悦雄直言,中国汽车市场对丰田以及其他汽车厂商已经越来越重要。

  显然,面对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跨国公司态度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此外,冯飞认为政策引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说,产业政策已经提出了发展自主品牌,跨国公司为了争取政策支持,也开始加强本地研发进程。

  对此,张书林有自己的理解,"我们的政策没有说合资企业必须建立研发中心。目前企业开始陆续建立研发中心,主要是产业政策要求跨产品类别生产整车产品的投资项目,以及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要建立产品研发机构。所以企业在申请新项目时才会要求有研发机构,这也是近期很多合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原因之一。

  张书林认为,我们目前关于鼓励自主研发的政策都是引导性的政策,都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以及发展自主品牌,没有强制性指令,类似的引导性政策在日本、韩国都曾经出现过。

  合资公司新定位

  在跨国公司的态度转变之后,合资公司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面对着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的规划指标,合资企业也开始选择市场,舍弃"名分"。

  "对于合资公司建设的研发中心没有具体要求,完全是合资企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自己决定(投资金额、人员以及机构设置)。"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车船处处长陈建国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陈建国认为,不能简单理解合资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就是为了提升中方的研发能力,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组成的一部分,合资企业也是独立发展的法人,自身也需要发展。无论是奇瑞吉利还是广本,每个企业都应该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形成一个完整链条。而且,引进产品的成本很高,所以没有新产品的时候就应该研发新产品。

  在广州本田汽车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时,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付守杰也表示,"有了研发我们就是完整的企业,这是从广州本田自身角度考虑的问题。"

  在此之前,合资公司基本上只是一个生产基地而已。随着研发中心的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在它的定位和角色上,双方股东的色彩逐渐淡化,合资公司本身的利益诉求被强化。

  事实上,自主品牌的外延已经扩大并将合资公司的自有品牌也纳入其中,这为合资公司今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尽管业界对于合资公司开发的品牌是不是自主品牌还有争论,但是政府在自主品牌的概念上似乎不愿再纠缠。

  "现在政府的思路在转变,从之前的'根正苗红'的民族企业的自主到接受合资公司自主,就是一个明显的转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位人士表示。

  不过,陈建国表示"我们并没有参与这些概念的争论",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法人,合资企业当然也要自主,其中包括外方股东的自主。

  "自主品牌就是中国汽车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其中包括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原有的民族品牌和合资企业未来推出的自有品牌。"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经表示,汽车工业"十一五"规划中,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鼓励支持措施同样适用于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