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茶文化 打响福建茶品牌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叶伴着国人繁衍生息度过了数千春秋,茶文化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品质,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茶是健康的饮品,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福建茶叶秉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在中华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水实景,细浪欢歌。在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记者应邀参加了相关活动,在武夷山大王峰下、玉女峰前、崇阳溪畔;迎着悠扬的棹歌,穿过缭绕的云雾,深深地感受到了闽茶品质之优异、韵味之独特、保健功效之卓著、和谐文化之博大、产业前景之广阔,相信茶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会为打响福建茶叶品牌,建设福建茶叶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闽台茶叶同根生,两岸茶香飘万里。2008年11月16日~11月18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台办、全国供销总社、台盟中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台湾省农会、台湾茶协会、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等多个部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在武夷山市隆重开幕。茶博会客商踊跃、规模空前、成果丰硕:2.3万平方米的茶展馆人流如潮,到会来宾超万人;来自港澳台地区、浙江、广东、云南及省内茶企业共519家参展,660个标准展位供不应求,展会已成交订货合同或意向320个,签约金额25.6亿元,其规模创下了全国专业茶展会的历史新高。 茶文化历史厚重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翻开每一部分都可以闻到茶香。福建是我国产茶大省,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福建盛产名茶,福建一南一北拥有两大世界名茶,南有安溪铁观音,北有武夷山大红袍。 福建产茶制茶始于晋代,兴于唐宋,发于明清,盛于当代。在中国的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等六大茶类,以及再加工的花茶、茶饮料、茶食品中,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均发祥于福建。早在宋代,福建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北宋就在武夷山建了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清代以来,随着福建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福建饮茶、斗茶在宋元两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福建创新了乌龙茶制茶工艺,促进了茶叶出口贸易和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现代福建茶叶和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福建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讲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茶产业科技助推 当前,茶产业要腾飞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文化。为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福建省科学种茶、科学制茶,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福建省茶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茶业科技的贡献率从30年前的23%提高到52%,全省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19个、省级良种21个,无性系良种推广率达到95%,远高于全国26%的水平,茶叶单产从30年前的24.5公斤提高到90.5公斤。 目前,福建省形成了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氛围:茶叶初制工序实现机械化并向半自动化、自动化过渡,传统的煤、柴热源设备和工艺基本上由电、气等清洁能源取代,在乌龙茶区普遍推广应用空调做青设备与工艺,克服了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了制优率,机制名茶比率占名优茶总量的70%以上;连续5年,福建省每年投入5500万元支持重点品种开发,另拨资金在茶叶检验检测上给予支持。华安县仙都镇中圳村茶农在茶园内插上黄板和悬挂杀虫灯,夜间点灯杀虫,白天黄板驱虫,综合防治茶园有害生物,建起800亩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目前已辐射带动茶园2万亩。泉州市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平台,从加大资金投入、培训技术能手、推广新型技术、打造名优品牌入手,不断加大对安溪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促使茶产业快速发展。 茶发展品牌带动 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竞争。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如今,品牌意识已在福建茶农茶企茶商中扎根,努力做强茶产业,打响茶品牌。武夷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等茶叶品牌蜚声天下、享誉海内外,茶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修身养性、和谐交往的生活必需品,茶叶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茶产业成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突出样板。目前,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坦洋工夫、福建乌龙茶、政和白茶、漳平水仙、福州茉莉花茶、政和工夫等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其中,福建乌龙茶保护范围包括全省35个乌龙茶主产县(市、区),保护范围之广、保护的县(市、区)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目前,福建省有2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福建名牌产品,180家企业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