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吸引全球目光 金融人才投奔

   昨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共计70余名的海外华人金融高管齐聚浦东,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国内70余家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高管,一起探讨金融危机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这一场名为“海外金融高管浦东行”的活动也是之前上海“海外金融人才招聘团”的配套活动,旨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陆家嘴金融城建设献计献策,营造有利于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的氛围。

  今日海外华人金融高管一行人还将参观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和世博局,将对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150多名金融高管报名

  “报名参会的热情异常高涨,我们一共收到150多名金融高管报名,最后经过筛选确定70余人与会。”本次活动主办方浦东新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是通过网络和媒体等各种渠道,在海内外广发“英雄帖”,邀请海外华人高管参会的。

  据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介绍,参加活动的金融高管大多数出身名门(名校、名企),有着5-8年的金融从业经历、担任高层管理岗位,并且都是自费到上海浦东,还有人是转道而来,仅仅是机票成本至少要1700美元。有的人是刚参加了上海市在美国举行的金融人才招聘会,马上又赶到国内参加活动,并为上海浦东提供一份书面意见,或贡献一个金融发展的金点子。

  会上,方星海在致辞与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相关政策后,特地将他的E-mail留在投影幕布上,让海外华人金融高管跟其联络。

  “相比硬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重要的是人才建设。”浦东新区副区长严旭强调。

  浦东新区人事局副局长王凯荣更是明确指出,希望将海外金融人才的交流活动建设成一个长期机制,“这些金融人才都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所紧缺的”。

  据了解,今年以来,浦东新区已制定出台了《浦东新区激励吸引人才集聚若干意见》、《关于浦东新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集聚的政策措施。截至目前,浦东新区金融从业人员超过10万以上,各类金融机构542家,新增49家,增长9.94%。其中,外资法人银行16家,占全市88.9%;基金公司28家,约占全国一半。

  “对简历非常满意”

  “我们对在海外收到的简历非常满意,在海外的三场招聘会共收到500余份简历。”海通证券人力资源开发部总经理胡海蓉昨日向早报记者透露,投来简历的人资质很好,很多人拥有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质,或者在高盛、雷曼等知名机构拥有五年以上的从业经历,“这给公司留下了很好的挑选余地,目前公司已与50-60人达成初步意向。”

 据胡海蓉介绍,目前海通证券资产管理部有九个职位虚位以待,IT信息技术部门也与3-5个人建立初步意向。此外,直投子公司、投行部、国际部、衍生品等部门,也在考虑从投来的简历中筛选出合适的人才引进,“这是一个难得的纳贤机会。”

  从早报记者昨天在会议现场与参会海外华人金融高管交流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海外华人金融高管参会目的大体可分为三种:其一,已在金融风暴中丢了工作,一心归国发展;其二,目前在国外仍有不错的职位,如果国内有更好的选择会考虑归国;其三,将最终归国发展作为远期目标,正值年底回国探亲之际,回来了解国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便自己未来在海外发展更有针对性。

  在美国学习、工作17年之久的一位参会海外华人表示,身为上海人,他想回上海发展,虽然在美国从事的是“投资委员会成员、高级分析师”这样的高管职位,但因看好上海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他宁愿持“有可能先往后走一步再往前走两步”的路径回国就业。他认为,金融危机来临时,在上海投身金融领域是风险跟回报并存的。

  早报记者注意到,对于有意向归国的海外华人金融高管来说,中外公司文化差异已取代薪酬水平,成为“海归”人员的首要考量因素。拥有10余年海外金融从业经验的原花旗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裁指出,“文化差异是很多‘海归’人员水土不服的重要因素。如国内外公司对员工业绩评估透明度和标准化,以及人性化管理方面的差异等。为寻求多元的文化,不少华尔街公司是可以给予中国员工春节假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