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纺织业走集群转移升级之路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主要数据,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介绍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放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出现回落。

    今年以来,CPI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生产成本变动较为敏感的中小企业主。在许多中小企业集聚区域,这种变化甚至对于产业发展带来影响。最近,部分关注研究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学者发表观点认为,生产成本的上升,已使珠三角等产业集群聚集区开始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症状。由此引发了一场业界大讨论:在成本巨幅变动情况下,产业集群还有没有优势?还要不要发展?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调研员王忠宏表示,集群化恰恰是克服成本攀升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能够有效克服产业的空心化。他建议,应继续坚持和深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由成本型的低端发展模式,向创新型、品牌型、集约型的高端发展模式转变。

    成本攀升:拦路虎?推进器!

    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产业集群成为中国产业快速壮大崛起的重要经验之一。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到2006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上升到全球第三,占全球比重达到了10.6%。短短30年时间,中国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30年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忠宏说:“产业集群发展不是一个权宜之计。”据介绍,无论是具备传统优势的纺织、服装、皮革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还是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工程机械、汽车等产业集群,集群对于整个行业的贡献比重都达到了70%以上。目前,全国的产业集群有约20%集中在广东,王忠宏认为,正因为有产业集群的支撑,广东经济在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年均GDP增长速度才能保持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第一,坚持和深化产业集群发展,是克服产业空心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但同时,产业集群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也有其生命周期,从萌芽、起步,到发展、衰退。王忠宏表示,尽管我国产业集群已有了多年的发展,但还要继续坚持和深化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把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对于“产业集群还要不要发展”的质疑,王忠宏表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成本的确在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成本还是不高的;发达国家在高成本情况下,依然坚持和发展产业集群,“我们应从中得到启示”。

    据王忠宏介绍,发展产业集群,正成为高成本的日本克服产业空心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丰田高层管理人员介绍,在日本的丰田汽车城集中了12家工厂和若干个零部件企业。正因为形成了集群效益,丰田50%左右的零部件供应是在本地区完成。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返修成本。这是日本汽车进入后工业社会依然保持很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据此,王忠宏说:“现在大家都讲成本高,并且出现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会不会空心化的争论,我认为集群化是克服成本攀升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能够有效克服产业空心化。

    ”他进一步表示,在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建议继续坚持和深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企业间协作及与金融、科技、教育、物流等机构的紧密合作,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使产业集群由成本型的低端发展模式,向创新型、品牌型、集约型的高端发展模式转变。


    升级或转移,贵在良性互动

    坚持和深化产业集群发展,王忠宏提出四个要点。即首先要建立对形势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他认为,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非常重要,从普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产业集群本身,还是从政策制订者的角度,反应机制、预警机制都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其次要形成企业家的战略,即促使产业集群形成一个企业家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三是内需的发展战略。在目前情况下,应促使产业集群在挖掘、满足内需方面下功夫,使其成为一个发展的主导战略方向。此外,还应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一方面继续提高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相关配套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后者往往是容易被忽视、而且是创新链条上最为薄弱的部分。

    深化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对此,王忠宏表示,应形成产业集群升级和产业转移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这一点至关重要。他说:“目前部分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调整过快、过急,从政策主观上来看,是希望东部地区加快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但产业集群升级和产业集群转移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两败俱伤的结果。”

    为此,王忠宏提出,应从三方面入手,建立产业集群升级和转移的良性互动机制。其一,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有发展的空间。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就业上的重要作用外,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科技含量,同样是产业科技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他说:“我们不能在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顾此失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应主要是指将低附加值的环节转移到其他地区,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地区间按照价值链高低分工的格局。”

    其二,应兼顾地方对国家政策调整的适应性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稳妥有序的推进外贸出口政策,避免给地方经济带来过大冲击。

    其三,产业转移不仅仅是高成本向低成本转移这么简单的事情,制约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较多,只有通盘考虑,才能使产业顺利转移;如果一味追求低成本,则可能事与愿违,最终导致产业转移失败,结果是产业移出地和承接地都受损失。

    移出与承接,应能利益共享

    如何顺利推进产业集群的转移,让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转移中得到加强,王忠宏认为,首先要加强政策制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透明度。他说:“如果转移前承诺得很好,企业来了之后,政策兑现不了,那就很难吸引更多的企业进来。过去东部沿海地区能够吸引大量外资的重要经验,就是以商招商。在产业集群的转移过程中,提高承接地的政策环境,政府的服务水平,以及政策的稳定性、透明性非常重要。”

    第二是配套情况。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但由于配套不完善,一些零部件还要从原来的地方获得,不仅没有降低成本,反而增加了成本。王忠宏说:“温州有的企业把一些厂房搬迁到了上海的郊区,那个地方有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他发现现在厂房搬到了上海以后,零部件还要回温州去采购,成本还是在增加。所以,配套环境非常的重要。”

     与此同时,还应把降低交易成本和拓宽对创新的认识,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将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等纳入产业创新发展的范畴之中。

    更为重要的一点,王忠宏表示,产业转移应形成转移地区和承接地区间的利益共享关系。在目前地区分割的情况下,应在财税、信贷、投资、土地、人才等政策方面进行创新,科学引导产业升级和转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间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境进行分工布局,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对此,王忠宏认为,在产业集群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家应稳妥有序地出台政策,加快中西部产业发展环境的完善,合理协调好各地区的利益关系,形成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的互动。而沿海地区应立足自己的产业基础,在发展增量的同时,挖掘存量的潜力,提升企业集群竞争力。